16張家古厝

參考網站:http://blog.xuite.net/evanhoe/balihun/8698661?st=c&re=list&p=1&w=128122

張家古厝於清朝同治年間落成,距今已130餘年,當時八里坌港口機能已經喪失,是農耕墾拓定著生根的時代。據張家阿嬤說,這棟大宅的紅磚、木料都是唐山來的,師傅也是從唐山請的。

用門樓仔與院牆,圍出小小的內埕,早年務農時代則於廣大的外埕曬穀子。正身是「三間起」,正中央大門退縮,稱為「凹壽」,凹壽的地方是「捲棚頂」,兩邊有拱門,經過「巷路」可以連通「伸手」(護龍)。

屋頂,屋頂鋪平板台灣瓦,「硬山」形式的馬背屋脊,原先應該有作剪黏裝飾,因為年代久遠大多已經掉落了。屋簷是「火庫起」:用磚層層疊出屋簷,屋架部分則是將大樑架在山牆上,屬於承重牆的系統。

石材,仔細看院牆與門樓,採用兩種不同的石材,牆身是黃色的、質地較鬆脆的唭哩岸石,這是士林一帶出產的石材,需要支撐磚頭或必需耐磨的部分,像門樓的過樑、兩側石條與門檻等,則採用本地出產的觀音山石,這叫因材施作,並且能配出活潑的顏色。

張氏古厝最精彩的部分是小木作:門與隔斷牆。正身的大門是氣派的三關六扇門,素色的大門,門扇上的拼木櫺條雖然因為多年來海風與日照的交互作用下產生風化現象,但仍能讓人讚嘆當年木作師傅的巧手,正廳廳頭的木造櫺窗也是如此。

整理/楊琇媚

沒有留言: